原标题:第30届上海电视节圆满闭幕(引题)
与世界链接 与时代同频 与人民共享(主题)
文汇报记者 王彦
白玉兰绽放,第30届上海电视节昨晚在临港这座“年轻的城、年轻人的城”圆满画上句点。
五天会期,开幕论坛、超高清创作片单发布、国际影视市场、精品创作论坛、微短剧大会等,重磅活动密集登场;海内外视听佳作走进千家万户,专业特展面向公众敞开,不同文化背景的买家上下游缔结联盟,新政新技术新理念持续生发……人头攒动的惠民现场与热烈交互的市场景观都在佐证,“三十而励”的上海电视节始终活力满满地链接世界,与时代同频、与人民共享。
充满机遇的平台
创办于1986年的上海电视节,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性电视节,如今已成长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电视交流平台之一。正如第一届上海电视节的主持人“燕子姐姐”所感慨的,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举办国际性电视节,“做的是前人没做过的事”。
第30届上海电视节“白玉兰绽放”颁奖典礼6月27日在临港演艺中心举行。《我的阿勒泰》获最佳中国电视剧奖。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
走过近40年,以“白玉兰”之名,上海见证了中国影视艺术枝繁叶茂,嘉许了一部部经典作品与优秀创作者,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引领行业风尚。近年来,在奖项中设立最佳摄影、最佳美术以奖掖幕后创作者,把网剧纳入电视剧评选范围,发布微短剧新政策,热议“影视+文旅”融合发展,探索长剧与精品微短剧的并肩发展之路,全面布局超高清视听产业等,凡此种种,无不领风气之先,以重大文化节展的集聚力,为行业中人、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机遇。
今年的上海电视节继续紧随时代步伐,为优化中国影视创作生态集智献策。从开幕论坛、白玉兰电视剧评委会主席大师班,到中国电视剧精品创作论坛、影视新锐人才培养研讨会等,上海电视节对“一剧之本”的推崇贯穿始终。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陈宝国说:“电视剧要保持旺盛蓬勃的生命力,就是靠剧作。”不仅类似的“行业金句”俯拾皆是,上海还从实处为行业寻找好剧本、孵化好剧本。通过IP推介大会、IP提案大会等内容的“跨幕叙事者”桥梁,聚焦文学“母本”价值,促成诸多文学IP通过“两节”平台达成交易,拓展多元发展可能。上海也抢抓时机,将微短剧作为文创产业的新增长点,以升级的“繁花”计划引导行业从粗放式迈向高质量发展,推动其赋能千行百业。
技术发展日日新,上海电视节常办常新。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“超高清发展年”的战略规划下,“超高清”在本届电视节成为高频词、打开新景观,呈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探索。《曙光》导演赵宁宇说:“超高清的意义不仅是技术指标的突破,更让中国故事的美学表达有了更精准的‘翻译器’,让黄土高原的沟壑、革命年代的质感都能成为打动世界的文化符号。”
文化对话的窗口
与世界并进,上海电视节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。某种意义上,这一节展的国际化之路也是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缩影。
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合体举办国际影视市场。中国优秀的电视作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企业,为市场注入强大活力。动画电影、电视剧、网剧、微短剧等,都引起海外买家浓厚兴趣。
事实上,早在今年的开幕式上,“白玉兰国际推广计划”便官宣启动。上海电视节持续发挥其国际影响力,积极拓展“国际朋友圈”,强化文化交流桥梁的关键作用。计划在未来三年内,搭建起中国视听内容与全球市场互通的“资源库”,运用数据驱动的精准推广、文旅融合的场景体验以及长效化的合作机制,显著提升中国优质视听内容“出海”的效率,助力中国视听内容从“借船出海”到“造船出海”。
力推“走出去”,更让“引进来”的成果惠及大众。本届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精心安排放映了6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影视作品。此外,英国电视剧《傲慢与偏见》《爱玛》、日本电视剧《热点》、伊朗作品《德黑兰蝰蛇》等多国佳作受到观众热情追捧。整个电视节期间,“白玉兰飘香”线下惠民放映板块的29部海内外佳作、41场惠民放映,覆盖全市16个区的19个场馆,让上海电视节真正成为市民“家门口的电视节”。值得一提,此次惠民活动还专门举办了一场无障碍放映,邀请视障、听障人士共同欣赏纪录片《邬达克》,当视障观众在导盲犬的陪伴下入场,影视艺术有了更温暖的光晕。
联丰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